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理财小说 www.lcxs.net,最快更新摄大乘讲疏最新章节!

    事善知识即是生行解力。□□□□□云已入决定信乐□□□□正思惟力亦名加行力。由无量宿世所习因力故。得承事诸佛为修道□□缘。由值佛闻法生正思惟起决定信乐。得此所信之法精进勤修即是加行。信乐位乃通。今所正成处在十回所信乐。即三种佛性义如前释。

    释论曰非恶知识等所转坏者。二乘是恶知识。所不坏菩萨信乐心。已成心不可转动等。即天魔外道种种方便不能令大乘心转。

    论本云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者。此第四依止力。由修加行力故得成熟福慧资粮圆足得入初地。即是初地依止亦摄持。由资粮能持成初地。若登初地即是唯识观成故得入。言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者。善修五义。一无分别能行所行及所为行。二无著修。谓不着因报因报恩寺。三不观修。谓不观有因果及能行所行乃至因果等之相也。四者无可机嫌修。谓摄理又自无微细过失。又能可他心称机得益也。五回向修。悉用众行施众生。复为四生回向无上菩提穷实际回施众生果。具此义故名善修也。成熟修有四义。一长时修。二无间修。三恭敬修。四无余修。研令增进名修习也。

    论本云是故善得福德慧智二种资粮者。若约六度论之。施戒忍定为福德。般若为智慧。精进通二种。随所策功德则属功德门。策慧则属慧摄也。

    论本云诸菩萨修于何处入唯识观者。下第三明入界章。正明观智之境。后释可见。此问有二意。一问境。二问位答中此章即答境问。第四章方答示位也。

    释论曰此法名唯识观持亦名境界者。唯识观能持此境令现前。此境又正能持成唯识观也。唯识观所境界不出此四句。若不识此四句亦不能得入唯识观理故。唯识观所摄法所缘境界并不出此四句。法者一有见。二有相。即似法义显相。三意言分别。四大乘法相所生。前相见悉是意识。分别所作离此无别法为二也。

    释论曰大乘法相为因故得生者。明此意言分别是正思惟。正思惟中有见有相皆由先禀大乘法闻熏习生故言大乘法相为因得生。

    释论曰此中显境界时谓意言分别者。离觉观分别无分境界故。以意言分别为境界体。

    释论曰显现境界相谓有见有相者。意言分别有何相类。此分别不出相见二法为境界相。后句寻因不异前。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有四位者。此下第四入位章即答前第三章位处。问明唯识观有四位并以意言分别为体。作诸法理事等解了一切是识分别。谓有见相等实唯一识耳。然四位虽同入唯识观。实有浅深大异。就此章为四段。初标位。二释示位相。三明位处境界相。四结示其体相。

    论本云愿行地入位随闻信乐故者。论本先列四位名。后以四义释之。释论具举前后文悉谓字隔之后方合释也。四位例尔。文言随闻信乐故。谓于所闻唯识理生信乐者观智未好成。故地前表是信乐位也。

    论本云见道谓如理通达故者。于信乐位唯识观未成。即入初证菩提见住心与理成一。即是无分别智。亦即是真般若。此智未成俗观。最后见境无相始是唯识观成。即是生缘尽故是无相。相尽故识无生。缘即是无生。以此二名真实。真实本对相生既无复相生对。故成无性。性即真般若。依藉本愿仍起。后得般若方见俗中唯识义分明。故名通达也。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如显现相通达实不如是有但唯识者。此明见分别性空。意言分别所显现相即是分别性。此实非有唯识量耳。即无相性也。

    释论曰此识非法非义非能取所取者。此明观依他性本缘境生识名识。为能取所取之境既无相故识非能取性。既是见非尘又非所取也。既非能所取识即无生。无复他我彼此故非法非义离如。既无法即是如故即入三无性理。尔时不见识唯是一如。是前后方便中正见唯识义耳。

    释论曰如此观察能对治一切三障者。修位有二种。一大分。以初地为见位。二地以上为修位。八地以上为究竟位以功用究竟故。二细分位。位中皆有三位。入住满亦入住究竟亦言入住出。此三位亦为见修究竟也。约修道有进趣义有增明义。所以能治一切障。言一切三障者。谓皮肉心三也。烦恼业报亦三也。解脱定智亦三也。有如此故言一切三障也。亦得上中下品数为三也。

    释论曰此修道与见道不异由智由境故者。见修二道虽浅深不同。同得无分别智同得观三无性理。故言此义不异。释论略示五义异相。初可见。第二云除三乘通障名见道但除菩萨障名修道者。二乘人但断见修惑是果障未断因。即用无明初品为因也。即为凡夫性者。为凡夫惑之本性能生见修惑故。即是见修惑本。今断初地障即是断三乘根本之因。故言三乘通障。三乘所断者。十行五心中已断修惑尽。六心以上但伏断无知。无知即见修道惑本也。地上断法我障。亦有义中说二乘断惑。以七地来犹见二谛二相义强故言二乘。非三界断四惑住二乘也。释第三云观未圆满无退出义名见道观未圆满有退出义名修道者。见道与真相应永成一义。所以明无退出。修道恒从方便入理恒更出俗作唯识断惑进行故言退出。见理与事真俗恒并。今互举一边取。解第四云观通境名见道者。即真如为通境。修道是缘真俗两义故是通别。见道但取见理义也。解第五云事成名修道。以至功用究竟地能得无功用位故名事成。

    论本云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者。八地无功用位为究竟。释论二种位如前释之。

    释论曰此位最清净智慧生处故者。无功用智任运不作意自无相即是清净智慧。及地地满亦是清净智慧也。

    释论曰最微细障灭尽无余故者。约□此大小分位并当分惑尽处无余。

    若人入此四位缘何境界下。第三示境。此后除真如无分别。就俗中智境一切唯有识。四界者即三界无流界合四也。

    释论曰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者。从何以故以下第四段依俗谛一切法虽复异真唯有识故。以识为相证真为悟。唯有境智无差别之真如。其外无别法。异如者俗如幻免无别体故。不异真如即以如为体。若作随妄生义即是识息妄无生即如。故一切法悉以真如为体。无离此如为体也。

    释论曰若方便道以识为相若入见道以真如为体者。方便道唯见识有体。除识外悉如梦尘并无所有。识随妄尘故生。既智尘无所有则不生即如也。若入见道是如理真智见识无生。无生即如如无复异法。故以真为体。如此等行是入四位之相也。

    释论曰因此方便菩萨得入四位者。此下第五释入方便道章。即是入处方便。因藉此四善根与本方便修令增长能资唯识观令得入初地。就章有三。初释论标入方便。二问。三答。释论释问意示八处持四善根为方便故得入四位也。然八处中前六处为方便。后二为资粮。并为入因也。仍即示四善根义。如入人章释。次第三答中更为三。初示所持之善根。即前四力。二示能持善根之行有八处。三者捉八处广解释之。

    论本云由善根力持故者。此明善力。不出四种力。八处持此令增进故唯识观成也。

    论本云由有三相练磨心。即为八中三处。灭除四变障即八中第四处。缘法义为境即第五处也。无间修定慧是第六也。恭敬定修慧为第七处。无放逸修即第八处。此八处并是修学处。由修此故成熟四种善根力。八处次第浅深相成。初三种练磨心为三。初牒章门。二释三练磨心意。后以三行偈更结之。释论复解之也。

    释论曰一轻贱自身等退屈心者。此下第三广解释方便释。此明闻菩提广大甚深难修难得故心退屈。约如理为甚深。约如量义为广大。摄法尽故难修。由文修行方便得故言甚深。为深故难得。治此心有三义。一明无定处所。随并得引□处修皆得。二明人道。是道器即是同类修皆得。三明无定时节。随能勤修并得。引此为例作此解磨练心治第一退屈心。

    释论曰二轻贱能得方便退屈心者。菩萨作此心。施等是菩提资粮。若离菩萨意欲不可得。我等云何能行此行。即是退屈心。为治此心者。明引三世菩萨是我等类。皆能修施等。以信乐为正意。正意为方便。具三义能平等生长六度。具三种信乐。即三种佛性如义章广。为正意能行六度等。具生长平等三功能。出离障垢。故行施等行不足为难得。此等正意六度圆满自然得菩提。退屈心则灭也。

    释论曰最难可得者。三义。一者须长时修。二所修微妙精细。三所修众多也。至十地三十大劫阿增祇修行除无有生死最后一刹那心。此难思量故生退屈。观前有四种定心。一思。二了。三证。四除。先寻思一切法唯有识。既寻思已决了知一切法唯有识。决定明了已后证知唯识。证知唯识止除外尘未除识体。后更寻思尘既无相。识则无因缘不得生。复不见识体故名除心。此除心与真如相邻。由此心在障不得真证。心即是解脱道。除则是无碍道。过此后心与理一无有心境之异。

    释论曰亦应可得此义难思者。所障有众多功德智慧。能障止刹那心者。说可得此义难思。我今犹在四种生死。去金刚除心犹远。所障有多能障亦应有多。若说不可得此亦难思。有疑心故生退屈。后即举例为对治心者。明凡夫二乘修有碍善根成各得果不差。何况我今修圆满无碍善而当不得果耶。夫无有施戒修三品修即定也。止有正体无三品修名偏。具三品即财法无畏等施为圆修。舍命而得果。为死堕即转凡成圣。不舍命为移位。

    释论曰于十地中好生长福德智慧二品善法故名圆满者。此二义。一约诸地。地地中具足六度行为圆满。二以真俗具足为圆满。真解为智。俗解为福。常住具四德自在为无碍。法身圆德义为富乐。应身利他上行人能变以此为行。法乐自在为如意。化身取色形义相好音声才辩为可爱。后结意可解。复以三行偈重结前三练磨心义。今显现可见。意如前可解。释第二偈两句显三义者。诸胜菩萨反所信乐三种佛性等并为增上缘。善心为同类因。施等行戒出世法为等流果也。

    论本云由灭除四处障故者。此即牒前八处中第四。除四障者。一邪思惟。二邪意及疑。三法我我所执。四明灭。此四障大略也。

    释论曰数观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此观但爱自者。由心分别于无二理中见有彼此得失。不能平等他故成邪思惟也。第二邪意及疑并明。于二谛三性等法相道理生信及决了心故灭邪意及疑者。明于闻思境界中是无法并随心成。而执法体是有名法我执。复明此法有用名法我所执。又譬如执有涅槃谓集谛无生寂静为体者。集谛是苦因。有则是生。谓言无生故是邪执。即是菩萨道为涅槃因。谓因为果。岂非邪执。又譬如执涅槃用谓能离三苦者。能离苦此乃是道。能离苦道是涅槃因。因能离苦。涅槃是果。果时又已无苦。而谓始是能离苦则滥因。岂非邪执。次第四解分别执。明定散并缘内境不缘外。见境无相见识无生故能灭分别。此一有长行偈。后偈释论解不异前也。

    论本云缘义为境者。此八处中第五。如释论牒前论本来为章门复问答解释之。以闻熏习为生因答第一问。思慧为长因是方便答第二问。生后时思等慧。依此闻慧数思惟为长令坚住故名摄。正思惟即为长因。或似正教为闻慧境。或似正教所证义显现为思慧境。后明觉观思惟即是意言分别。复有见可解。

    论本云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者。此即八处中第六处。即无间修。得无间名者。方便转胜修之相续无有间隙之恶无记间善心故名无间修。以名义二为本。名义自性名义差别成四者。能目一切物之言为名。所目一切法六识境十八界等为义。名义自性者。此二名义唯以言说为自性也。差别者。如说五阴十八界即是立名义。名义为本有种种义为差别。如色受等各别不同为自性。于一一阴一一界中复有种别不同。如色中有种种色。一切皆尔。名为差别言说。唯见名义自性言说除外更无所有故言言说为自性也。名义差别言说唯见名义差别言说者。名义是当体。差别是其别义。当体既是言说其差别义故亦唯有言说。四处度疑决了说名寻思。此并唯假言说为义故立余三为相应。以三目义即属义。由数习次第相续三故生解假立法妄想生解故名相应。名义互为客者。得义时未识名。如见人不识性。故知不同。以名多。如一人有多名无多体故知不同体。三名不定故。知人犹子等故不同体。又一名目多义。如前名目九也。故不同。此明一时不同。又前有人后方立名。又知如文有人道后此道名为人。此通名前文有定后方有人也。此明前后不同。又知识此人姓名来文不识其人体相。故名义不同体。后□五阴譬。如五阴是行聚即是无常之名。犹于相续中有我执。则知名无常犹于义计常。故知不同体。故名义互为客也。然若无数习次第无倒三义则无相应义也。而通明此义显不同者。以各不同是分数各别法即是无常故有此说也。

    论本云由四种如实智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种不可得故者。此下明第六资粮。就章为三段。初辩恭敬修。二辩无放逸修。三释疑辩住处及境界。初明恭敬修三。前明四如实智。二辩唯识方便观。三明唯识真正观。第一四实智中又三。初总标。二者一一别释。三总释结成也。论寻思如实智。并在十回终心出位。诸地方便将入位。寻思在暖顶。如实智在忍世第一法位。然论此二章并得为方便资粮。今取去真观。远者为方便。近者为资粮也。然前四寻思知四是假言说未达四法无所有。能了了达四法实无所有不可得故成四如实智也 次别解。第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实为欲引众生出世故立世间万物名字。若不立名则无人识色等类法。则不能起增益执。乃至互相教示。岂能解出世理。故借世法引令出世。如前令入依中明人法通别二相。悉是假借为入理证耳。皆悉无所有。次义寻思所引如实智。明义离一切言说不可说。次明色非者无体不可说。色似色显现不说。非色法有无亦尔。法有三义不可说故。是第二如实智。次第三明自性言说寻思。唯有言说。由自性言说此类非其自性。如其自性显现者。菩萨达其如变化等譬。非类似类现。是名自性寻思所引第三如实智。又言甚深义为境界者。缘无相及依他识为境界。次释第四差别言说无有二义者。此明一切名义差别言说无二。言及说所说并无所有故无二。由可言体不成熟故即分别性无体也。由不可言体成熟故即真实也。次差别言说无二成第四如实智也。次更总明四义从先已说名及义下。是总结之明智是假言说。度疑决了等说名寻思。因此寻思菩萨观名义等二无所有是如实智。次入此已解下。是方便唯识观。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者即四定。后文自释之。次后次第明不见名义自性差别。依释可见也。由四寻思四如实智为二方便遣外尘复何方便及境界得入真观者。此下第三问唯识真观。前是方便相似解耳。还研此入真。意言分别此四法故生起 此四法既无所有。意言无复所分别诸生缘既尽。意言分别之识亦不得复生起。此即是入真观。亦见无相性为真见。唯有识达余法悉无所有名入唯真观也。四种三摩提者。此四是法无我中四观依止。非前人无我中四种。暖顶忍世第一方便。是先得等四定也。后章自释之。释论曰。此下明八处中第八处。无放逸修。即章第二段。就此有问答。问答即辩法譬两说。分文为二段。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为二。初略示三量智意。二广释三量义。

    论本云但入唯量者。此明俗观成唯有识体量。后虽明相见种种。若不颠倒识上变异成相见二及种种则唯识义不成。以无识生缘故识不得生。若有实色唯识义又不成。以变异为二而无二体唯一。

    释论曰此二法一是因一是果者。尘是因。生义得成又不失能取所取之识故。识是果。此就缘缘。作语根是识因。识是果。此就增上缘明义。若约变异义。识是因。根尘并是果。以根尘从识家种子作因缘生也。离识则无尘等故也。

    释论曰又一是所依一是能依者。根尘是所依。识是能依。从识变异种生为根尘。亦得言根尘能依。识是所依也。

    释论曰此二法由无始生死来数习故速疾是故于一时中有种种相貌起者。若就俗谛体唯识为量。为成识义故开成相见二法。广见有六识相有六尘识。各有无量尘识故言种种相貌。八识一时起及前后论之弥无量种别。虽复为种实唯是识量也。

    释论曰名义各有三为六者。此下论本文第二更广释法说义正明入识唯观有三种。初明唯量者六相为义。次寻名无所有者。名本目义义无所有故名无义者。所因即六尘以诸尘为义。尘无所有此名空。无所因名何义。又此名为自有义为当无义若有义义无所有故名无义者。若除有物可得有于有家之无。既无有于有法有。何有家之无耶。故亦无义也。次义自性差别二法如释论可见。不释之。次第二明相见现如释论解。作取能所取义既不成。始达于一识上作自分别为相见二法有。次第三释论解种种相貌观云。于一时中能观种种相貌。无相无生名入种种相貌。观者无相无生为本。从法来至法本极处方达种相貌观成也。若不达理体于颠倒事相解终不成好解也。次明入三性譬者。此答第二如何法问更为二。初有三十四行文行譬行合释之。二者从如此菩萨由入似义下三十三行文法说显成前譬也。譬即借小乘事相以为譬。譬如闇中不了藤谓为蛇。蛇譬分别性事中有。藤譬俗中有识。是依他性。而藤以事检之无自体但有四微。四微譬安立中有真实性。然蛇本来是无。由闇不了见藤横谓为蛇也。一切众生不了别俗中唯有识。于识上作根尘等解。此根尘实无所有。如藤上本无有蛇也。次明藤无自体。假说四微为藤。如达四微时即不见有藤。合譬如于真中不达一如无相。于如上横倒见分别性根尘。如见蛇时不见藤。根尘既无所有。即见无相性。是约分别性无所有分。见真如见唯有识。即见依他性。见藤时无蛇。未明四微缘识即无生见即无相无生。即是俗识见真实性。如见四微时无藤。本为对俗识立真如。俗既空无所对。真亦绝待第一义空。如见四微亦无所有唯空。即是真实性成无性性。即非安立谛。无于二谛三性等也。

    论本云如此菩萨由入似义下。第二法说更显前譬。论文初论文显次第入三性义。第二既论文明由入真实性舍唯识想。第三明意言分别是先闻法种类。四段明无尘。五明生缘尽识无生。后段释结可解也。

    释论曰复次是时无有一尘品类而非菩萨而了别者。既久习研释精识反覆熟观已竟。虽无别体不无识法为相识义也。但此识法本无二相。分别为二相。实一识为体。是诸法本故。于末始得明了后得入真竟。后出观时方是精识诸法。故无一法而不善达知也。

    释论曰无分别智是名者。此第三段辨菩萨住处境界释疑也。此为二。初答两问住处及境界。第二更重辩菩萨通别境界为二。初长行辩通名。二偈辩通别两名。此下言名者。名本身能表法体为名。又名本定体无分别智能证理与理成一。即是定自体之名能起后智立教能长章。一切法相是一切表章之根本。故立无分别智为一切差名。

    释论曰复次名者谓究竟者。即是真谛是为第一义谛名。是相应之理极果法故言究竟名。真即表究竟极理故为究竟名也。亦即法界者。法界通一切法。皆如无有二相故言通于一切法。一相无有差别。境智无异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