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理财小说 www.lcxs.net,最快更新摄大乘论抄最新章节!

    乃是大乘之副轴。建正法之胜幢。破异部于当时。□邪正于末代转梵轮于像季。续千载之余风。致令羊鹿之轮息驾□□之轮更开论其兴也。乃于佛涅槃后千一百余年。但以去圣时□□法襄未。群邪映路僻执交途。遂令唯识之理潜隐不通。时有四□菩萨出现于世。号曰阿僧伽。此云无著。亦名无碍。其人内潜□□□法性之际。外应群机而助兴法雨。集二王之胜相。录三性之法印。欲□生及□情于唯识悟非安之实谛。遂依傍大宗制造斯论矣。然菩萨次弟婆薮槃豆。此曰天亲。其人如理之智内融。如量之解秀发。□□□嗟本论辞义渊玄恐后代众生抱迷不悟。遂即披寻决定要制造释论以解本文。于是破二乘以归一戴。摧异见已同会一心。唯识之道遂尔再通。无性之理于兹重显也。

    第二次明藏摄分齐者。然显理□□□乃有尘沙。今且据要而论。对所诠三故教则为三。约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曰修多罗。此云綖亦名经。以綖能贯花。经能持纬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经名不贵綖称。是以翻译家逐其所重故。废綖名存于经目。譬圣人言教能贯穿法相使不差失 令法久住与经綖相似。从譬立名。即诠定教也 者毗那耶。此云灭。以身口意恶□烧行者义同火然。戒能灭之故称灭。此从功能彰目 教从所诠亦名为灭。即诠戒行教也 三者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亦云对法。欲破烦恼□分别法相。无分别慧最为殊胜。更无有法能比此者故曰无比法。此从无他得名。教从所诠亦名无比法。此即诠慧教。若名对法者。即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法。即从境用立名。此后二藏皆从所诠得名也。问。若然者。何故下释论云。为说三种修学别立修多罗。为成依戒依心学故立毗那耶。以此文验。应修多罗诠三行。毗那耶诠二行也 答。有二义。一相成门。以三学行互相助成。能诠之教亦有兼正。此文即是兼诠助□故云说三。成二宗意为成诠定戒也。为别本末故阿毗达磨不论□□理。理实通有也。二克性门。修多罗中虽说戒慧。自属毗那耶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虽说心戒。自属余二藏亦尔。毗婆沙中亦作此二释也。此论即是阿毗达磨藏摄 对所为机二者。以根有利钝之殊。于法则有浅深之异。□声闻钝根约分别性立于三藏。为成声闻行法故。判为声闻藏。由声闻所立十一种色。十四不相应四十七心心法。及三无为。此七十五法悉是事法故属分别性也。对菩萨利根通约分别依他真实性立于三藏。为成菩萨行法故。判为菩萨藏。问。经云。为诸缘觉说因缘观法。即缘觉亦有教。何故不立藏。答。依普曜经。三乘教即立三藏。今依此论及地持论。所以不立缘觉藏者。以似佛为说因缘观者。即是似闻他音而得悟道。与声闻同并判入声闻藏摄。唯据上达利根人出在无佛法时无教可闻。宜以思修力故自悟因缘而得道果。即有行故得立乘。无教可闻故不立藏也。声闻藏内有二。一立性教门。以其人于和合阴内解无神我。于阴等别法计有定性。如说色色自性。心心自性执。三世一切法皆有定性。以未达法空故也 二破性教门。此人机根稍利。亦解无神我。知阴等别法缘集故有本无自性。此即分达法空也。此二人观解虽相有浅深。同似闻他音而悟小果故。总对所为判为声闻藏也 菩萨藏内有二。一是显示教。此遣分别性内所有诸法。如经说色空乃至涅槃毕竟体空。此即无相大乘亦名显示教门。二就依他真实说如实因缘如如真实无垢等法。此即缘起大乘自性住乘亦名秘密教门。此二所诠虽相有浅深。同为菩萨利根进成大行而悟大果故。总判为菩萨藏。此论二教中通二教。若说三无性空等即显教。若说初相等即是秘密摄也。

    第三次明教下所诠宗旨者。准下文意宗旨有二。一约二谛。二约佛性 言二谛者。若论世谛即以唯识为所诠宗旨。若说真谛即以二无我真如为所诠宗旨。故下释云。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故。又云。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知唯有识是通达俗也 二约性者。论圣人兴教意。正欲显理成行行成得果故。初二胜相即自性住佛性。于中初胜相。若论心功能即是如实因缘。若据实是心真如。故下释云。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等也。亦名不空如来藏。地经亦明缘阿黎耶识作第一义谛观即心真如也。何者。是染染依止观。此明心功能与十二因缘染法为依止。即如实因缘也。第二胜相中。若就相即是三性是前因缘所生果。若据实三性本不有即无三性名空真如亦名空如来藏。故下论云。如取不有故三性成无性也。此空不空二种真如法相所摄。二实体无二故。初二胜相名自性住佛性也。其间六胜相名引出佛性。由行成治障显出自性住理故名引出也。后二胜相名至得果佛性。由得至果位遂前自性住因引出因故名至得果也。圣人兴教意为成此三故。以三种佛性为所诠宗旨也。故下文言。若欲释佛体及因果。其数如此故说次第。故知十胜相是三种佛性也。论能诠教体。即执性宗有二所以。音声性色法为体 故彼论云。佛语语情故。二依经本即以名味等不相应法为体。破性宗以二念已去相续似声为体。即法入摄意识知。大乘宗以似音声性色识为体故。论音声所诠名句味也。

    第四次释论之题目 所言摄者。泛论摄义有四种。一以文摄文。如以摄大乘论四字为本即摄一部文教皆尽故。下文言。又部当类相摄故名藏也。二以义摄义。如以依止相为本摄一切义皆尽故。下文言。此依止是应知等九义所依藏故言所摄也。三以义摄文。一切文教皆依义施设故。故下论明。由证真如理能摄文及义故名持也。四以文摄义。即此摄大乘论文是也。论文虽简略。总摄诸部大乘所诠之义。为十种胜相聚。此文下此即以文摄义故名摄也 言大者有三种。一体大。即目前空不空二种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也。二相大。即真如体上具恒沙无漏性功德差别故。名相举一一德皆遍满法界故常故。故名大也。三用大。即此真如在因有任持染净内熏等用。至果有起应化二身无住处涅槃等用。举一一用皆遍法界故常故。所以名大。虽情见有废兴。用恒常也 乘者有三种。一理乘。即初二胜相自性住佛性。二行乘。即中六胜相引出佛性。三果乘。即后二胜相至德果佛性。故下释论明。乘有三义。一性。二随。三德也。三世诸佛菩萨依乘。此法别如来地故名乘也 论者有四种。一难论。如中百等。二集义论。如毗昙成实地持等。三释宗论。如法华论往生论等。四释文论。如智度十地论等。此之四种通名论者。皆假为宾主问答往伏论量道理故名论也。依止者此阿黎识。是一切诸法所依止也。诸依止中此识最胜故名胜相。于此相内有于四品故名中。众名者依止乃食。众名在初故名第一也。

    三宝不同有其三种 一者同相。即佛性之理分为三也。即性理觉照义是佛。轨则义是法。同性宣和是僧义。虽有三义而体是一不异故名同相 二别相三宝者。一名宝佛。法身用真常五阴为体。报身修成五阴为体。化身即以化用五阴为体。理教行果等名法。菩萨声僧等为僧也 三住持三宝。即取佛形像等为佛。纸素等文字为法。阿难迦叶等及凡夫比丘以为僧体。若阿难迦叶等形像等僧及佛法并用四尘为体。若取凡夫僧以有漏五阴为体。

    三藏义二门分别 修多罗此云綖。以能连持诸法相故 毗那耶名灭。灭身口业非故。此二并从义用受名 阿毗达磨者有二。一云无比法。即从相形胜义为名。二名对治法。以所观之法所得之法是所对。智为能对。此即从心境合目通名。藏者从义立名 二明体者。三藏同以音声色识为体。

    二藏义二门分别。一名。一者菩萨。二声闻。教上根之徒行二利之行教名菩萨藏。为下根之人行自利行自利教名声闻 二明体。虽就人立二不同。论体同前三藏。

    立藏九因。因名所以之义有三对三 一就障分三。初爱分障。唯是修式。二业障。即身口意三不善。即苦乐二边因之而起。三自见取障。即以诸见为通首取迷理十使也。二体。初后二体以意为性。中间一种通三业为体 第二三者。具诠三学说修多罗。本末通诠故。又修多是教。三学三门并依教生故作是说。毗那耶成二。以依戒生定故作是说。阿毗达唯慧。以是未知但言慧也 第三三者法义。宣说法义因果是修多罗。以此藏宣说语言故。成就法义毗那耶。由于持犯无疑所以故成因果法义也。法义胜智由阿毗达磨。以此藏生智胜故能了法义也。

    无悔义十法二门分别。一持戒。二无悔。三心安。四得喜。五问猗。六乐。七定。八见如实。九厌离。十解脱 二体性者。是中前六中。初一是持戒为因。后五是戒果。同是戒学摄。并是定因。第七是定果。即慧因。第八是慧果。第九是慧用。第十是三学所问果。若就三业出体。初一通三业。中八唯以心为体。后一以无为为体。若三学。前六是戒。中一是定。次二是慧。后一是前三所得果无为也。

    三藏通用五义三分别门。一名。二体。三住地 一名者。谓熏.觉.寂.通.解脱。熏者由闻思习之不已熏识成种。即从譬为名。觉者由修慧力故能觉察真理故名觉。寂者远离能所之执名寂。通者若有能所之执即不通。由无能所故平等故通也。解脱者若不通真理可不解脱。由达理故得解脱也。后四并修慧胜用之美立名 二体者。熏之一种用闻思为性。中三用修慧为体。后之一种用无为为体 三位者。若通一一位皆有此五义。若别而言之。熏在地前。觉在初地。寂在二地至七地。通在八地至十地解脱在佛地。

    别用四义 修多罗四义二门分别名体 名者。一依。处人用为教所依故。二相。谓真俗等相日相形彼此等。三法。即诸法自性故名法也。四义。即义用之义故名义也 二体者。依体即以色以及后智胜用之德为体。相者用一切诸法真俗为性。法者用阴等诸法以之为体也。义者即用教法为性。由依此法能生道灭戒故。

    五阴义二门分别。一阴名。二体 一名有通名别名。五阴者。五是数。阴者积聚。以解阴即从数义为名。别者谓色受想行识。形碍以解色。领纳以明受。取相相是想。行是起作为义。识了别是识。并义果受称也 二体。色阴以色识为性。中三阴以随用以心法为性。行中亦可不是心身口业等。识阴通取六七八等为识阴体。

    十八界二门分别。一名。二体 名者。分前色作五根五尘及无作色。用前三阴作法界。用前识阴作界即六识界。六尘谓色声香味等。六根谓明眼界耳鼻舌界身界意界。六识名同根 二体。同阴不须分别。

    十二入名体 谓六尘此十法是识入处名入处名入。从义为名也 体者。与阴不异也。但约义为入也。

    四谛义二门分别。一名。二体 通名谛即实故。故名谛。名者。谓苦集灭道。苦者逼迫为义。集者招感为义。此二过义受名。灭者能灭三毒火故名灭。道者能生为义。此二从功用为名 二体者有二。一就相。出体相。即用苦无常等理为苦。因等理为集。道如等理为道。灭正等理为灭。此就相出。二就实。若大乘即一味真如为苦实。乃至为道体实。即经云。有实即无作四谛也。

    次明定义二门分别。一名。二体 名者。谓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禅者名思惟修亦名功德丛林。二体。四禅有十八支。即已之为体。禅支有十八。初禅有五。觉观为治。喜乐为利益。一心为定体 二禅有四支。内净喜乐一心。内净是治。中二是利益。后一心是定体。三禅有五支。行舍净念安慧。舍念慧是治。乐是利益。一心是体。乐一心。四禅有四支。舍念不苦不乐一心舍念是治。不苦不乐是利益。一心是定体 二体者。以九法为。谓觉观受猗定行舍念慧。受分为四。猗分二。即初二禅中乐行舍及念各分为二。定分四。余四不分。

    四无色义名体 名者。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并从方便行相立名。四于方便中作空识等解而修故。四非想非处。从相形过义立名。形下名无想。就实犹有细想是过也 二体者。以四阴心为体。但上下别不立支者。以是苦道故。乐道者立支。苦道不立支。四禅边亦尔。

    十一切入义名体 名者。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此等十法各遍一切无有间故名遍。入为识缘故名入。通名即从数及义为名也。别名即从境为名也 二体者。小乘中前八以无会善根为性。眷属四阴五阴也。空识以四阴为体。大乘同以唯识无尘智为体。或以意言唯识为体也。三智分别但加行智也。

    无诤三昧二种分别名体 名者。无诤者以五因来将护众生不生烦恼不与他诤。即从无过立名也 二体者。明诸佛菩萨以如量智大悲心将护众生。用此如量智为体也。小乘以等智为体。成论唯圣得故。以名用无漏智定为体。

    阿毗达磨四义二名体 一对二数三伏四解。对者。生死涅槃是所对。智是能对。即从相形之义立名。数者。明说一法重重显之。伏者。能伏诸说名伏。解者。由此教令前二藏法相明了可见名解。此三从功能胜义立名 二体者。唯取论教为体。虽就所诠明于四义。但言取教有此胜用即同教出体。若取所生用体即以闻慧为体。

    九种方便。出如实论。以五分论伏破。即立义等五。以四方便难彼义。于彼立有二方便。一检具五分不。二设具五分复离三过不。即相违不实不定。若具三过不须破自坏也。二检彼难亦须二方便。一检难具五分不。二须识彼退意。但彼难者耻受屈。不自受屈言。且休更待后论。即令言下受伏。若不识彼语而为解说。即自无知为是须识彼退意。

    八方便义有二。一名。二体 名者。五分论即五。一立义。二引证。三譬。四合譬。五结。三方便者。相违不实不定。以五分伏破。以三方便伏彼破。以三方便伏彼立也 若论体。虽约教新但取闻思二慧以之为体。若就教即以识声为性也。

    五篇二门名体 一名者。波罗夷此云极恶。即从重过立名。二僧伽婆尸沙此云僧残。坏僧行不具 即从所坏及过受名。三名波逸提此云堕。即从果为名(由犯此必堕恶道故)四名提舍尼此云向彼悔。即从对治方便立名也。五名戒叉加罗尼此云应当学。即从能防行立名。通名篇者。以罪类均等者立之一处名篇。即从义受名 二体者。同用身口意作无作业为体。若别身口作无作用色为体。意业用思为体 七聚者。更加恶作恶说聚。加偷兰遮聚。此云大障道 得名者。恶作恶说者。即以身所作名恶作。口所说名恶说也。大障道若犯此必障圣道故名大障道。并从过为名 体性与五篇同以身口意已之为体。

    缘起四因义名体 名。一无知。由自无明解之智。即无他立名。二放逸。咨心神名放逸。过立名。三烦恼炽盛。由或增上不觉生染犯戒违道。四轻慢。由心轻戒不生敬重故犯佛戒。并从过立名 二体性者。无知即无明使。放逸即贪使。由贪故放逸。烦恼炽盛即通贪嗔二惑及缠垢一切惑。轻慢唯是慢使。若三聚中出体唯是心。

    八种造业具。一名二体 名者。三业中由一不由二有三。由二不由一有三。具三业有一。不由三业有一。由一有三者。一由心不由身口。二由身不由心口。三由口不由身心。由二有三者。由心身不由口。由身口不由心。由心口不由身。七由身口心具犯。不由心口身而犯有二义。一者方便复悔过前使人罪成取罪成时故能教者得罪。不由三也。二妄语诳外国女人亦尔。初时不解未犯。后犯时复无三业也 体者。身口二以色识为体。心以意识为性。

    毗那耶四二名体 名者。一罪过。从过受名。二缘起。则犯戒之缘。从义立名。三还净。明戒还同昔净。四出离。明于罪得出也。此二并从离过受名 体者。罪过如五篇七聚中辨。缘起如或四或八中说。还净出离即以方便中身口意善业为体。

    出离有七事 一各发路遮相读。从义为名。二受与学罚。即从义方便立名。三先制复开。四更舍。五转依比丘比丘尼。六如实观。七法尔。并从义为名也 二体。各发路用心口二业为性。亦可三业为体。二受与学罚即以身口意三业为性。三先制后开以色识为体。四更舍与先制同。五转依唯约色。即以色为体。六如实观即如苦无常无我涅槃寂灭四法印为体。苦无常是有为。无我涅槃寂灭是无为。七法尔即以四真谛为体。大乘即以法空之理为四谛体。小乘名有作。大乘名无作。此中但取有作四谛也。

    毗那耶复四义名体 一人。即从数似者为名。二立制。已说过失立非梵行戒。已说诃欲等过失。三分别。已略立制更广释。即比丘者着搪截衣。四决判明持犯等相。此三并从义为名。二体者。总以二法为体。明人无体还用五阴实法为性。后三以色识法为体。以是音声性故。

    十胜相名体 名者。一应知依止。二应知。此二从境及劝辞为名。三应知入。从境智及劝辞为名。四入因果。从所成智及能成行住立名。五入因果修差别。因果是行。修是方便。差别是位。从行及能修方便位义立名。三学相者。戒等是行。体依之与。学是心功能。即从行及心功能为名。九学果寂灭相学是因。果是位。寂是义。即从因位义立名。十智差别。智是体。差别是义。从体义受名。通名胜相。胜小乘等即于形胜义立名 二体者。初相以梨耶为体。二以三性。三以唯识无分别智。四以六度行为体。五以十地为性。六以三聚戒行为体。七四定为体。八三智为体。九以无住处涅槃为体。十以三身为体。

    圣教胜五种有二名体 一正说非方便不同半教。第二破小乘僻执以正对破不了也。第三大乘有小乘无。第四是大菩提因。第五会众生得一切智 体者。前二用大乘教法为体。即后三即十义为体。

    三次第义名体名者 一境有次第。作缘生识名境。二正行次第。行不倒故名之正行。三果有次第。起遂前因名之为果。此三并义为名 二体者。与前十相体同。以前二相是境。即先有后空。中六是行。即先劣后胜。后二相是果。即先法后人。以明次也。

    四道理名体。出如实论中。一因果道理。初相是通因。第二相是通果。中六是别因。后二是别果。与此通别因果不违。二相待道理。即因果相待大小相待也。三证成道理。即十义以相证成也。如无生成灭等逆顺相证也。亦可此中十义与菩提因果不相违。故证智成十义唯显也。即是立义等五分论义也。四法如道理。若一切法智如是法如。若别别有体则非法如道理即有三。一无我如。二无常如。三寂静如 二体者。前三道理即用十相为体。但约义分三。第四以通理为性。即法空真如是。

    三量名体 名。一现量。凡圣所知事非过未名现量。即量度从事时义为名。二教量。即教受之义。三比量。比即比度亦是义。此一从义为名 二体者。若现量即凡圣所知诸法为体。即真俗也。教量即用大乘教为体。即是色识为性。比量即用加行智寻思如实等智为体也。若能用三量四道理智即唯思慧智为性。

    五种藏义体名 一体类义。体者是实类之言流类也。一切众生取体虽多。然识不异从体义立名。二因义因者即由缘与他也。行法为缘。三生义。生者即是能生长。二从功能义立名。但因取与因作因。生则就果也。四真实义。明此识在世不破出世不尽。此就相形胜义立名。五藏义。明此识体聚积恒沙功德。从胜义立名 二体者。同用本觉解心如来藏以之为性。

    四种差别义名体 名者。一生死因。即烦恼业。二者报道。即以似色心为体。三涅槃因。即用八修正行为体。四涅槃果。即取三身四种涅槃为体。

    五种不净品。一者邪师。即取外道抳五阴及方便五阴为体。二者邪弟子。同前。三邪戒。用善不善三业为性。四邪定。八禅定为体。五邪慧。用善不善邪思慧意业为体。此法无文。别出名相传出。

    二取名体 一者色根习气。用根种子为体。二者色相习气。用色尘种子为体。解者用色心二种习气为二种取体。深密经云。一者谓依色心根取。二者依于不分别言语戏论薰习而取。

    二种意名体 一能与彼生依止。即取次第灭及本识意为体。亦名不染污意。二名染污意。以恒与四惑相应相故。即从过立。即第七识以为体。

    四惑名体 一身见。积聚名身。对境明白名见。从假及义为名。二我慢。我是境。慢是心。三我爱。此二从心境为名。四无明。对治明故名无明。从过为名 二体。同用第七心为体。随义分四使亦可四数也。

    三界义二名体 名者。一欲界。欲者即是淫欲及段食欲。界是生性之义。三色界。色即胜色报等欲即色欲也。界与前同。此二从因义为名。三无色界。断除色欲由无色欲而生名无色界。从所无立名也 二体者。若欲色二界即用色业心业果报五阴及当界欲爱色惑为体。无色界用心业烦恼及四心报为体。

    心意识义二名体者 一心。种种义。从义为名。二者意。能生他故名意。三识。取尘了别名识。此二功能力用为名 二体者。若通而言之。八识皆有此义。若别而言之。七识名以心执我兹长生死故。第八识意能与他生依止故。第六识心正能取尘了别故。

    兹长十义名体 名者。一增上缘。与他作不障碍名增上缘。二缘缘。与缘作缘名缘缘。三解相。相识体是解性。四共作。能所共成因果也。五染污。用持他染法名染污。六业熏习。持业故名业熏习。七因。与他为依持因。八果。与他为所生果也。九道。就相为五道。十地。就相为三界九地 体者。阿梨识功能为体。以取能兹长故报。

    滋长三义名体 一由此十法令心相续。即本功能自相续滋长缘也。三义记是能重十法即因。二此心能摄持一切法种子。即由本识成此种子即滋长。本记名缘因。三所滋长。即三界果报也 二体者有二。若前一用本识为体。后二是能熏法。于中初是色心习气。第二是三界果。即与前三界体同。若依本记。中间一种本识为体。余二能熏法为体。

    增壹中四种识名体 名者。喜乐.爱.习.着阿梨。此等喜乐爱并是能熏。世尊就不了教相以能熏从所熏说也。体与前不异。若取所从。喜乐等体者即喜乐爱着。此三贪习气为体。若习阿梨耶已通贪嗔痴等习气为体也。

    二爱名体 一有爱。缘有生爱名有爱。二无有爱。缘报断生爱名无有爱。并从心境为名 二体者。用心习气以为体。即人我执也。通见修。

    四倒二名体 一不净净倒。三十六物秽恶名不净。即过净者望计以为妙。非净计净名倒。二苦计为乐。三界皆为三苦所切名苦。以爱少苦记之为乐。三无常常倒。生灭无常计不生灭名常。四无我我倒。不自在故名无我。妄计自在有其神主名我。倒者皆解与境违名倒。并从过义立名 二体。用二见半为体。即身见取则乐得。断见即边见之半。即无常常息也。

    四爱名体 一饮食。二衣服。三住处。四有无有爱。并从心境为名 体者。同以爱心习气为体 四种希有无正文出。

    别义有三。一别意。如来本说阿梨耶意为显功德不欲说此义。二别名。但说名不说识义。三别义。大乘微细境别彼苦等智也。

    三相名体 一自相。自是别他之名。即相形受名。二因相。因是功能。与他作因故。即功能立号。三果相。果酬他能熏法起名之为果。即从果义立目。相者即事相。事相为相。即从义为名 体者。若通同以本识心功能为体。别而语。因取持他生他等义为体。果取从他生边为果体自相取前因果即为自相体也。

    三时义二名体 名者。一方便时。非正为作业为是正前缘分名方便时。二正作时。正作业根本名正。为正作时。三作后庆快名作后时。并相形受号 二体者。若三时同于一事者。若是善即善。恶无记即用恶无记。三业为体。亦即身口心也。若前后不共成一者。此即不定随前事说。

    自作等三业义名体 一名者。一自作。自相形之名作。运动之义。即从相形及义为名。二教他作。教即是缘。他即相形是义。从相形及义为名。三随喜作。识逐他善恶等事。名之为随。情生适悦为喜。一向从心为名 二体者。若自作教他通而言之。用身口意三业为性。若随喜作唯是意业为性。亦得通身口二业。

    三缘生名体 名者。一自性缘生。自之言体。性之因。亦可是不改为义。缘是因义。生是果。从体因及果义为名。二爱非爱。善报顺情名爱。恶报违情名非爱。从义为名。三受用。即识能纳境名取尘名用。从心功能为名 体者。自性以阿梨为体。爱非爱通方便果报五阴为体。受用六识为体。

    二种生身名体 一善道生身。恶道生身。善恶是因。道是通生之义。报果名生身。以依止为义从因果及义为名。体与爱非爱同。

    三业名体 名者。一罪业。三途苦果名之为罪。从过为名。二福业。业体善巧能生于乐果名福。从义用为名。三不动业。所得果于地于趣不可动。如欲界恶业得于人天业于恶道受故不名定故。从用为名 二体者。罪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