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理财小说 www.lcxs.net,最快更新维摩经无我疏最新章节!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十二释见阿閦佛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据经文所说。而有四义。先明观佛方法。次明无没无生。三明没彼生此。第四方明见阿閦佛。将是译人。欲令读者取先义而见阿閦。则见阿閦时。不可以无三十八科法身观门。亦须了如来居无没无生。不妨示现娑婆国土有没有生。亦欲令读者以后言义而见我释尊。以法身以无没生示有没生。既略三文。而独标见阿閦佛。必有是意。而密隐其中也。

    ○二释经文五。初明观佛方法二。初如来问以何等而观。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肇公曰。向命文殊共来见佛。虽复举目顺俗。而致观不同。如来逆睹其情。将显其来观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议。故知而问也。

    ○二维摩答以观佛之法二。初总竖大义。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肇公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为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何则。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如来灵照冥谐。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故经曰。见实相法。为见佛也。净名自观身实相。以为观如来相。至义存于是。

    灯曰。如自观身实相者。先观自清净法身也。观自既然。观佛之身。岂不然乎。故曰亦然。第一切究竟诸佛。与夫分真菩萨。莫不具足三种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天台大师云。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身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入界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今经虽曰但观法身。乃是即应身。非应身以为法身。何也。盖如来现住庵摩罗园。虽曰犹如须弥山王处于众宝师子之座。乃即劣现胜。而八相之迹宛然。如曰非三际五阴。实即应身。有前际入胎而来。后际入灭而去。中际八十而住。相好之色炳如。智慧心智灼尔。故大士即此而观。一一非之。即是法身。其若离应别观。又何异缘理断九偏观真常净识之教哉。

    ○二别明观法三。初正明观法四十。初以非三际观。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释迦如来应同众生。有去来今。是以前际从兜率来降神母胎。后际从霜林入灭而去。今则八十一岁。中间正住毗耶庵园。但此应迹随机。所见不同。大机所见。八相难思。若应小乘。八种皆劣。大示出没。如水之波。全法界身。八皆胜妙。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终归灰断。今维摩居士。所见所观。乃大乘圆顿之机。即应身前际来。而不见其来。后际去。而不见其去。今现在住。而不见其住。故小般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二以非五阴观。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此即应身色心。而观法身也。盖应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色。与夫转八识成四智之心。开之则为五阴。若凡夫肉眼。与菩萨法眼。则观色为色。心为心。名为观色。二乘慧眼。则观色如心如。分真菩萨佛眼。则观色性识性。今居士。乃以究竟佛眼。观如来应身色心。非色。非色如。非色性。即见法身。

    ○三以非四大观。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应身之色。既应同凡夫。亦必抟父精母血四大而有身。今以居士佛眼所观。即四大非四大。色相无相。同于虚空。

    ○四以非六入观。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

    应身虽有六入。以即法身。故思六情不积。已过者。言超之也。

    ○五以非三界观。

    不在三界。三垢已离。

    应身虽在三界。已不同众生而有见思之垢。况即是法身。岂为三垢所染。而必在三界哉。

    ○六以三脱观。

    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此虽应同二乘。顺三脱。具三明。然能证入。无明实性即佛性。以其无明即是法身故也。

    ○七以一异观。

    不一相。不异相。

    应同众生。玄通一切。万法一心谓之一。一心万法谓之异。即万而一。则不一。即一而万。则不异。应色尚然。即应而法。岂有一异相哉。

    ○八以自他观。

    不自相。不他相。

    应同众生。宛尔自他。应即法身。自他圆泯。

    ○九以无相取相观。

    非无相。非取相。

    应同二乘。则无有相。应同众生。则有取相。观应即法。故双非二边。

    ○十以此岸彼岸观。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应同众生。则在此岸也。已成佛道。则在彼岸也。谓在此。而又已登彼岸。谓在彼。而又应同众生。是则不在此。不在彼。而居中流。是三皆应迹也。今观即应即法。故不此不彼亦不中流也。

    ○十一以寂不观。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观于寂灭。全应即法也。亦不永灭全。法起应也。所谓。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即应身是也。

    ○十二以此彼观。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应同众生。故自不此也。全应即法。故自不彼也。然则方此方彼。实不以此而为此。以彼而为彼也。

    ○十三以智识观。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苟可以智知。则应随涅槃。苟可以识识。则应随生死。其实应同涅槃。而不随涅槃。应同生死。而不随生死。今观即应即法。即法即应。岂可以智知。以识识哉。

    ○十四以晦明观。

    无晦无明。

    应同生死长夜。谓之晦。应同涅槃慧日。谓之明。今观应即法身。尚何晦明之有哉。

    ○十五以名相观。

    无名无相。

    应同娑婆。厥字释迦。名也。名能召体。相好光明。相也。即应而法。名即无名。即法而应。相即无相。

    ○十六以强弱观。

    无强无弱。

    应同丈夫。雄猛盖世。谓之强。应同善逝。慈柔爱物。谓之弱。然则即应而法。而强弱敦居。

    ○十七以净秽观。

    非净非秽。

    应同极乐。在净而净也。应同娑婆。在秽而秽也。然则即应而法。则净秽俱非。

    ○十八以在方离方观。

    不在方。不离方。

    应同娑婆。则在方也。应必异人。则离方也。然则即应而法。法身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不在方。无不在。故不离方。

    ○十九以有为无为观。

    非有为。非无为。

    应同生死。有为也。应同涅槃。无为也。然则即应而法。有无谁名。

    ○二十以说示观。

    无示无说。

    应同世间。降生毗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东西各行七步示也。作师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说也。然则即应而法。本无示说。余可类知也。

    ○二十一以蔽度观。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

    应同众生。而有七蔽。以七度门而破之。国城妻子。犹如涕唾。逾城出家。落绀衣皮。生忍法忍。耐饥耐寒。精进六年。形枯骨立。一心在定游戏诸禅。以智慧力。裂愚痴网。不辜己灵。不欺众生。然则即应而法。本无有悭。何必行施。本无有欺。何必以诚。

    ○二十二以来去出入观。

    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应示同居。有来有去。应不同凡。出禅入禅。然则即应而法。本无来去。出入之迹。可得而求。

    ○二十三以言语道断观。

    一切言语道断。

    即应而法。即言说无言说。故言语道断。

    ○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观。

    非福田。非不福田。

    始应同凡。故不福田。修成佛道。故成福田。然则即应而法。二者俱离。故非福田。非不福田也。

    ○二十五以应供不应供观。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始未福田。不应供也。后成福田。是应供也。然则即应而法。法身。则非应供。非不应供也。

    ○二十六以取舍观。

    非取非舍。

    应同众生。故舍生死烦恼。取菩提涅槃。即应而法。则非取非舍。

    ○二十七以有相无相观。

    非有相。非无相。

    应同轮王。故有相也。体若虚空。故无相也。即应而法。又非有相非无相矣。

    ○二十八以同真际等法性观。

    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数量。

    此文则直以应身。同法身真际。不可称量。过诸数量而观也。

    ○二十九以大小观。

    非大非小。

    应同众生。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今观即应而法。本非其大。亦非其小也。

    ○三十以见闻观。

    非见非闻。

    应同众生。有相好光明之可见。有八音四辨之可闻。今观即应而法。五眼之不能见。五耳之不能闻也。

    ○三十一以觉知观。

    非觉非知。

    应同众生。觉知无异。即应观法。大觉正知。

    ○三十二以众结缚观。

    离众结缚。

    应同众生。具诸结缚。即应观法。结缚原离。

    ○三十三以诸智众生观。

    等诸智。同众生。

    即应之法。虽非三乘等智一切众生所及。然而不等而等。不同而同。亦其惟法身乎。

    ○三十四以诸法分别观。

    于诸法。无分别。

    应同众生。随机说法。故有分别也。今观即应而法。故于诸法。而无分别也。

    ○三十五以得失观。

    一切无得无失。

    应同众生。得亦得之。失亦失之。即应观法。得而不得。失而不失也。

    ○三十六以浊恼观。

    无浊无恼。

    应来娑婆。于五浊恶世。得无上菩提示有浊恼也。今观即应而法。尚何浊恼之有。

    ○三十七以作起观。

    无作无起。

    应同众生。始成正觉。作之起之。观应即法。即作起而本无作起。

    ○三十八以生灭观。

    无生无灭。

    应同众生。王宫生。而双林灭。又复八相成道。亦为大小四相所迁。则似有生灭。今观应即法。如水之波。波相虽殊。而水之为性。元无生灭也。

    ○三十九以畏忧喜厌观。

    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应同众生。有死苦之可畏。有老病之可忧。有出家之可喜。有尘劳之可厌。今观应身即法。则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四十以已当今有观。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

    应同众生。已有修因。当有菩提。今有诸位。然则即应即法。实无已当今有之可得也。

    ○四十一以一切言说显示观。

    不可以一切言说显示。

    总而观之。应身世间。虽如上指。而有一切言说显示。今观即应身而是法身。寥如廓如寂如昭如。实不可以一切言说显示之也。

    ○二承上结成。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

    ○三显观正邪。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上观字平声呼。第二观字去声呼。谓能作如上实相法身而观。则观法皆正。不则成邪僻观矣。

    约教判者。若离色而别观法身。乃成别教但中之观。能如上解。即应离应而观。即圆顿观也。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岂非显观邪正中已拣偏教乎。

    观解者。观一念心。真如不变随缘。即是全法起应。随缘不变。即是全应即法。如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必属一界。于日用中时时对。数数起。苟能称性一一观之。莫非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时时即法而应。念念即应而法。是为观心实相观佛亦然也。

    ○二明无没无生二。初问何没何生。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什公曰。见其神德奇绝。来处必尊。故问其所从也。维摩恐人人存没生。故下反问。以明无没生。亦云。或有谓维摩生分未尽。故问其没生。下答不尽善不长恶。明生分尽也。不直答者。一欲屈声闻。二不欲自显所从之美也。

    ○二答无没无生三。初法二。初以汝得问明二。初问。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肇公曰。逆问其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

    ○二答。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二结成无没。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声闻与菩萨。所证大小深浅虽异。其所证本有无没生之理一也。汝之所证。既无没生。而何反问于我。

    ○二譬二。初问。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幻师知幻作幻。必不谓其幻实。圣人证幻行幻。岂复存没生见耶。

    ○二答。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三合四。初引佛说合二。初问。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二答。

    答曰如是。

    ○二以此反诘。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公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何为。

    ○三示没生妄。

    舍利弗。没者为虚诞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幻理虽一。幻事不同。众生于无没生。而受没生。无非虚诞诳妄坏败相续而已。

    ○二示没生事。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什公曰。凡夫死时。起恶灭善。既生。则众恶增长。菩萨则不然。复次凡夫善本尽。故命终。长颠倒恶心。然后受生。菩萨则不然。法化清净。随意所之。故无此一患。无此一患。则虽迹有去来。而非没生之谓也。上先以性空明无没生。今以法化自在明无没生。求之二门。则没生无寄。而问没生。失之远矣。

    灯曰。论无没无生之义。维摩居士。已示之前文矣。如曰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即继之曰。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则尚何没生之有。而舍利弗。乃佯为不闻。而复兴是问者。将请维摩阐明虽无没生。而不妨示以没生。示以没生。则虽没生而元无没生。是以方当宾主盘桓未竟之顷。而如来遽示以没生之迹。而云于妙喜国没而来生此。然而维摩既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则本迹法应。如水成波波还即水。厥道与如来同。德而齐旨也。

    ○三明示没示生三。初如来示维摩没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肇公曰。上答无生。此出生处。应物而唱。未始无益。

    ○二身子赞美希有。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三维摩示非妄合三。初立日光譬二。初问。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二答。

    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三明日光用二。初问。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二答。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三明菩萨亦然。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四明现妙喜国十四。初大众渴仰欲见。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二佛命维摩为现。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什公曰。为不修净国及往生者。现其刹也。不遥现而接来者。将显维摩神力故也。即事则情悦而悟深。故举令现此事耳。

    灯曰。今时禅流。多不信别有净土可生。虽有知信。又不愿往生者。翻引净名前文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语。便言心净便是佛土净。不必求生。请观今文。维摩示现。及有十四那由他人发心愿生。为何如品也。

    ○三维摩心念摄取。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肇公曰。屈尊为难。故言乃至。彼菩提树及妙莲华。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华上化佛菩萨。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来也。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肇公曰。欲天报通。足能凌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游戏之路。故同以往反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肇公曰。严净之土。福庆所集。人天之报。相殊未几。故同路往反。有交游之欢娱也。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什公曰。梵本云如断泥。今言如陶家轮。明就中央断取。如陶家轮。下不着地。四边相绝也。

    ○四维摩现通持来。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五彼土菩萨求救。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肇公曰。大通菩萨。逆见变瑞。为众而问。其余天人。未了而问。恐畏未尽。故求救护。

    ○六无动如来告知。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七无通菩萨罔措。

    其余未得神通力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八此彼二土如本无异。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九吾佛告众观不。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

    十佛令学佛之道。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十一经叙见土获益。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二众愿皆得往生。

    皆愿生于妙喜佛土。

    ○十三佛记当生彼国。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十四益已还复本处。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五愿得土获通二。初佛问身子见不。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二身子愿众得土二。初愿得土得通。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二显闻持功德二。初显现今善利。

    世尊。我等决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二显现未善利八。初闻经善利。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二三慧善利。

    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

    ○三手得善利。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四解修善利。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

    ○五供养善利。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

    ○六书持善利。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则有如来。

    ○七随喜善利。

    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

    ○八信说善利。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诸经显闻持功德。多出自金口。此品之末。舍利弗钦言闻持功德者。以其声闻智慧上首。闻之全。益之深。感之切也。正以是经之作。多为弹斥小乘。褒叹圆大。而其要者。又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而声闻在昔十二年中。于是三者。曾无一念好乐。是以如来。与维摩文殊。特于此经。恢之扬之开之示之。观其当时。虽未全体担荷。其于耻小慕大。获生酥益。亦以深矣。

    观解。亦准前可知。若欲更伸明之。则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而本无没生。即假故。不妨从妙喜国来生此土。即中故。即没生而非没生。虽非没生。而双照没生。而非没生。至于妙喜国土。则观其本具国土一千。不动如来。则观其一念寂然不动。而持经功德。义极于此。又何胜如之。

    ○第十三释法供养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法供养品第十三

    义见于经可知。

    ○二释经文二。初明法之供养二。初天帝发起四。初赞所说经。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肇公曰。说经将讫。舍利弗已庆美于上。帝释复欣其所遇。而致叹也。此经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逾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感应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又以会我为妙。故叹未曾有也。

    ○二闻者必得。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三况出修行。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四供养护持。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二如来宣说五。初助喜天帝。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二明经力用。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受持福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

    肇公曰。善其护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议道。皆陈在此经。若受持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故助汝喜。

    ○四校量功德四。初举所校福。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藂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二问其多不。

    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三天答其多。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四受持功多。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五引古证成四。初所植福田。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时世有佛。号曰乐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二能植之人。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三财法供养二。初明财供二。初轮王供养。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二千子供养。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肇公曰。上以财供养。校受持即法供养也。如来将成法供养义。故引成事。以为证焉。

    ○二明法供养二。初月盖思惟供养殊胜。

    其一王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