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理财小说 www.lcxs.net,最快更新胜鬘经疏义私钞最新章节!

    【疏】从世尊,生死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三,名颠倒真实章。

    此章来意者,前一依章,明今日无作一灭,一切依上出世,上上为依之极,物闻便谓然,即出惑之后,方为物依,非言在惑为依。所以今释无作一灭,即如来藏生死神明,依如来藏相续不灭,非但出惑方为物依,从在惑中已为依也。就中又开为八:

    第一、直明生死依如来藏。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疏】今第一,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者,生死即是颠倒,如来藏即是真实。今明一切众生皆有真实之性,若无此性,则一化便尽,与草木不殊;由有此性,故相续不断,终得大明,故云生死依如来藏。此中如来藏,若以理为正因,皆以理为如来藏;若以神明为正因,皆以当果事为如来藏。本际不可知者,夫生死非无终始,但逐藏为论,故本际不可知也。何则?此藏非三世法,以非三世为生死依,必从何时,即不可知。又云:生死非无终始,但终始难测也。本际,谓众生之原。

    【钞】第七,颠倒真实章。

    相续不断,终得大明者,迷悟皆依于藏也。又云:生死非无终始,乃至难测者,璎珞释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说: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又云:无明住地金刚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终,而不知其始,唯佛知始知终也。

    【疏】第二,明藉理而说,名为善说。

    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

    【疏】第二,藉理而说,名为善说,可见。

    第三、从生死生死者以下,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释生死义。

    世尊,生死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

    【疏】从生死生死者以下,第三、明生死能藏如来藏。重言生死者,欲释生死二义,故上为生,下为死,重举之也。一云:上牒前语,下向下为释。诸受根没者,诸根皆有通相领缘,谓之为没。次第不受根起者,不能通相领缘之根次第而起也。

    【钞】诸根皆有通相领缘等者。六根皆有领纳前尘,谓之领缘;心心数法流入前尘,谓之没也。此释生句。诸根不能领纳前尘,渐次而起,谓之起。此释死句。

    【疏】第二、正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

    【疏】第二、正明能藏如来藏。言此藏理,非自欲藏,但以生死二法为藏也。

    第四、从世间言说故以下,料简生死与如来藏异。

    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

    【疏】从世间言说故以下,第四、明生死与藏异。若得为生死藏,即与生死混然为一,故明生死与藏异也。先明生死,后明藏义。

    【钞】经死者,诸根坏等者。此有一期及念念。一期者,此阴坏,中阴起,故名新念。念则旧诸根坏,新诸根生。一切有为法,皆为四相所迁故也。经诸根起等。前释生死,约根尘相对,今但就异熟五阴解之。谓旧六根渐灭坏,故谓之死;新六根渐增生,故谓之生也。

    【疏】第五、从是故以下,结生死依如来藏。

    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疏】第六、从世尊不离不脱以下,明众生依藏得建立。若无藏理,无有厌苦求乐。就中自有三:第一、直明依藏得建。

    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

    【疏】四不,皆明未出惑也。又云:藏体真实不可离,断脱与理不异也。

    【钞】疏:第一、直明依藏得建者。从初至不思议佛法,明藏断脱。异是法身,并有为法,并由藏建。又云藏体真实等者。又释:第一、直明依藏得建。前释不离烦恼,今释藏体不可断离等。

    【疏】第二,从若无以下,明无藏不得建。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钞】经:若无如来藏等者。无名云:向明依如来藏故入生死,今明依如来藏故升涅槃也。是为昔之往者,乖宗于一豪;今之来者,寻本以合真也。故知往复升降,皆依如来藏也。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不得建。

    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钞】经:此七法等者。此七法,若无藏,刹那不住;若无藏,亦不种众苦,及不得厌苦等。

    【疏】第七、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非三世法。

    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

    【疏】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第七、明藏非三世法。无前际者,谓未来。不起者,谓现在。不灭者,谓过去。

    【钞】无前际等者,如来藏虽非三世生死涅槃,依藏得建。

    经:不起不灭者。无名云:莫知其所生故,无起灭也。不起故,能起生死;不灭故,灭生死也。法种诸苦,生死也;厌苦等,涅槃也。

    【疏】第八、亦从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异于横计。

    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

    【钞】经云非我等,明藏异于横计非我、非众生者。无名云:非我者,于心多计此四。如来藏者,心而非心,故非此四也。我者,若于名色、阴、界、入中,无明不了,若即若离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众生者,于名色等中,妄计有我生故。命者,即是寿命,于名色等中,妄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人者,于名色等中,妄我是人,异于非行人身。见颠倒众生,则计有;空乱意众生,则计无。有则生常见,无则起断见。见断、见常者,尚不得因缘中道,岂能以如来藏为境界乎?净名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所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灭,灭诸相故。

    【疏】从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以下,别明境中第四,名自性清净章。此章来意者,物闻上第三如来藏章云此如来藏在惑之中,曰已为物依,非但出惑方为物依,即生疑:若尔,此如来藏必为生死被染,何尊为依?若言不染,既是隔别,奈得相依?所以今释:此如来藏自性清净,虽在惑中,不为生死所染,但隐覆而已。就中,初开为二:第一、胜鬘自说,第二、如来述成就。第一、胜鬘自说中,又开为四:第一、将明染不染,先会五种藏;第二、从此自性清净以下,明染不染难定;第三、从何以故以下,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第四、从唯佛世尊以下,推明于佛。今第一,先会五种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疏】一、如来藏,蕴在惑内故名藏,亦含当果故名藏;二、法界藏,谓佛果含照法界,又云是常住法性;三、法身藏,谓法身含万德故名藏;四、出世间上上藏;五、自性清净藏。前一后一,就隐时为称;中三,就显时为称。隐显虽殊,即是一体。

    【钞】第八,自性清净章。

    无名云:近在烦恼之内,而远与涅槃体同,故名自性清净也。

    【疏】从此自性清净以下,第二、明染不染难定。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

    【疏】客尘烦恼,谓四住烦恼。上烦恼,谓恒沙上烦恼。言此如来藏,为此烦恼,被染不染,难可定知。何则?既是自性清净,何得言染?犹在惑中,那得不染?故云不思议如来境界也。

    【钞】客尘烦恼者,无名云:始虽貌同而性乖,终必远离以独绝,故谓之客也。

    不思议如来境界者,无名云:性虽不沦,而非不染,岂可思议?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三、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就中即有二:第一、明实法道中无染。

    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

    【疏】疑云:何以难知耶?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者,实法道中,善心前灭,烦恼后生,既不相及,安得有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者,不善心起,即是烦恼,有何烦恼更来相染耶?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者,触,犹及也。烦恼自灭,不及后心,心亦不触烦恼,既不相及,竟有何染?

    【钞】经烦恼不触心等者。无名云:心以虑知为能,烦恼以昧照为用。其犹明闇同处,而性自天隔,故名不相触也。既不相触,则义无染名也。此释不染也。释染者,五住地历然,非无烦恼;三乘同闇,非不染心也。

    言实法道中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实有法,故云五阴是实法,众生是假名。故第六无间灭,意识生,前念灭,后念生,故不相及也。

    【疏】第二、明相续道中有。

    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

    【疏】第二、明相续道中有染。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者,相续道中假名有染。言以前善心不灭,转为后恶,恶有染前之义。言世间近事,染与不染,如是难定,况乎佛性深理,岂可定尔?

    【钞】相续道中,假名论之,由前念转为后念,后由前起,似有染也。

    【疏】从自性清净以下,第四、推明于佛,可见。

    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疏】从胜鬘夫人以下章中,第二、如来述成就中有二:第一、直述其上所说,即然难可定也。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

    【疏】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者,言藏为烦恼被染难可了知也。有二法难可了知者,二法谓藏理、世事也。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者,言藏理染、不染难可知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者,谓世事染、不染难可知也。然胜鬘自难定说,故推明于佛。而佛亦更述其语而已者,有二意:一、事中作论亦似染,二、理中作谈亦不染。所以更述其语而已也。

    【钞】有二法难可了知者。无名云:莫知所以有而有,一、难了也;靡识所以染而染,二、难了也。事中作论亦似染等者。迷如来藏,全理为事,如水成冰,故似于染;悟藏性常,常体清净,未曾变易,全事为理,如冰湿性,故不染也。

    【疏】第二、从如是二法以下,出能信此难定理人。上胜鬘既言难定,此如来亦言难定,即为信无据,所以举能信人劝信莫疑也。就中有三:第一、总明深解者,能信诸凡难信。

    如是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钞】经云:大法菩萨者,无名云大法,犹大力之流也;闻说以入神,名为听受也。

    【疏】第二、从若我弟子以下,正出能信人,即是信、顺二忍菩萨。就第二正出中,即有二:第一、直出二忍章门。

    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

    【疏】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者,信,信忍章门。信增上者,谓登住之信,信中之上也。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顺忍章门,而疑只是顺忍章门。随信信增上者,只是举顺本也。

    【钞】出二忍章门者,云信是入道初门,智究竟之玄术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随顺法智已,究竟烦恼;究竟烦恼,则同一谛,常住一依也。

    【疏】第二、从随顺法智者以下,释顺忍。

    随顺法智者,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眠,观察心自在乐、禅定乐,观察阿罗汉、辟支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